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考试说明》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想】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二、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问题是:1、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2、鉴赏的思维流程不合理;3、对古诗词传统审美意识的缺乏;4、不会就诗论诗;5、理解诗句不合语境或牵强附会;6、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这些问题中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与方法的问题。三、古典诗歌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三个环节。1.了解是鉴赏评价的基础。首先要了解诗的语言,特别是依据诗的语境去准确了解诗中的词语。比如李煜有首《浪淘沙令》的词,开篇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里的“阑珊”是说残春的寂寞冷落,对于一个亡国之君,倍觉凄苦哀婉;辛弃疾有首《青玉案》的词,结尾处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没有弄懂“阑珊”为何意,想当然地解释为“灯火辉煌的样子”,其实“阑珊”的本义是“将尽”、“衰落”之意,在辛词中是“残灯”的意思。还有人把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的“床”理解为我们今人睡的床,据此生发解说当然是讲不通的,这时的“床”应解作“井栏杆”,不是在屋里,而是在外面“举头”才为“望明月”。其次要了解名物,古人说读诗的要领是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出现梅、菊、兰、竹、松柏、绿杨(柳)、杜鹃、鸣雁等等,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的物的意象在各自的诗里有不同的含义,但又都是与这些事物本身的基本特征相关并由此而生发开来的。比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诗歌鉴赏题,选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明白“柳”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柳”与“留”谐音,一般用来表达留恋、眷恋之意,如王昌龄《闺怨》中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句;刘禹锡《竹枝词》中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