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激情,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梅花魂》第二课时评课稿讲课教师:尚玲评课教师:杨先英《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牵魂绕的地方。编写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位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五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五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1、是对第二自然段中外祖父读的一些古诗词的理解。2、是对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的理解。3、是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的理解。听了尚玲老师的这节课,我被她满腔的激情所震撼。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尚玲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一是善于激活自身的情感温度,二是善于触碰教材的情感温度,三是善于唤醒学生的情感温度,四是善于创设交流的情感温度。整节课,教师激情满怀,学生热情高涨。这应该就是著名特级教师张德兰所欣赏的、也是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的“有温度”的课堂吧。她的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很多,听后,我获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和主动释疑的能力。当前的新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开课伊始,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了课文所讲的五件事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顺势指出:其实这些问题的归结都藏在课题中的一个魂字,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有关梅花魂的语句。这样一开课就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疑问,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从而使教学变的更有针对性,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质疑的意识与习惯。二是:充分重视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语文课应做到书声琅琅。对一些重点句段应读到滚瓜烂熟,读到会背为止。课文写的第四件事是文本的精髓,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