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填空:1、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家,__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论语》,属于__体散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四书”指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人不人不知知而不而不愠愠。③温故而知新。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解释句中加线的字:语录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思想教育儒同“悦”,愉快,高兴。了解恼怒,怨恨旧的知识迷惑困乏;疲惫三、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要注意改正。四、思考:1、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称君子?答:“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博学多才,乐于助人,胸怀宽广的人可称君子。2、“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什么人?孔子为什么会不亦乐乎?答:指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探讨问题在孔子看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2、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解释重点词语: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弗敢专也④弗敢加也⑤小大之狱⑥忠之属也⑦既克⑧再而衰⑨彼竭我盈⑩望其旗靡军队参与个人专有虚报,指以少报多案件类战胜第二次充满,指士气正旺盛倒下二、翻译句子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居高位、享厚禄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④夫战,勇气也。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那样的)大国是难以估计的,恐怕他们有埋伏。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三、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