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教材分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全诗,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模式:导、学、议、练教法学法:先学后练,当堂训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1、谈话导入(1)组织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一经触动,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首思乡曲吧!12、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2)能结合注释体会诗句的意思,并感知诗句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二、学、议1、出示自学提示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2)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2、议(1)小组内朗读课文,正音。(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3)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预设一:一水间(jiàn)数(shù)重山预设二: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示意图:◎瓜洲~~~~~~~~~~~~~~~~~~~~~~~~~~~~~~~~◎京口△△△△△△△◎钟山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2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3、出示自学提示二: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4、议(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2)拓展想象: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明确: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美丽的江南啊!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三、练“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吗?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第二课时一、导1、由上首诗引入: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2、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通顺、有感情地读《秋思》,说说本首诗的大概意思。(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二、学、议、3出示自学提示(一):自由朗读故事,交流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1)品读句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