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王安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读研析1.课题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哀伤,怜悯。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不努力而变得平庸无奇,因而伤之。2.幼年的方仲永是怎样的,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原文回答。•被认为是奇才。•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后来的方仲永又是什么样子的?•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4.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才华出众;•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个人情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事理上: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6.文章最后一段讲述了什么?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7.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三、词语小结•1.虚词的用法。(1)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仲永之通悟:助词“的”。•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2)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中的“奇”,即“以……为奇”。•“父异焉”中的“异”,即“对……感到惊异”。(2)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中的“利”即“以……为利”。•“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即“把……当作宾客”。(3)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为名词作状语,即“每天”。(4)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即“哭着”。3.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4.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作业•根据本文的学习,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针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发表个人看法,试写一篇小文章,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