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浮力》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水的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无论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设计证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教学准备:水槽、测力计、沙、烧杯、塑料匙、细绳子、磁铁、橡皮擦、木圆柱体、石头、乒乓球、泡沫、绿色正方体(大)、绿色正方体(小)铁圆柱体、铝圆柱体。一、激趣引入,揭示新课题。师: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二、试验操作,获取新知。1、研究什么是浮力演示:把乒乓球(或泡沫物体)放入水中后放手。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学生观察;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学生举例;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学生思考;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1和物体2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和重力的作用;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另一个拉力、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6)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得到的结论(我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分析、归纳石块的受力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第一个目标。通过反馈练习运用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落实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第一个目标。)三、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四、作业根据实践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