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交给学生——浅谈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襄阳市第三十四中学关佩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确,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也只有具备了个性,语文阅读的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尽人意:授课教师注重发挥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功能,注重挖掘课文的价值内涵,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也难以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无法应对信息时代个性化和独立性阅读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和课文的意义交融碰撞,生成多种阅读结论,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个性化思维方式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此言不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意识一旦形成,他们在认识活动中就会敏于生疑,勇于存疑,敢于质疑,继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研究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新能力,不断锻炼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形成个性化见解,促进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课文《七根火柴》,授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火种为何难求”,让学生充分阅读再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也可以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红军战士身背着枪支弹药,常在血与火中搏杀,难道就没有人想到用枪支弹药生火?通过质疑,学生思想一定会活跃,他们会主动运用各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并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条腿走路,并最终形成个性化见解。而对于学生的各抒己见,不论对错,教师则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他未表明自己观点的学生,采用征询他们对发言同学各种观点的认同与否及其理由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参与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这既有利于突出学生个性阅读,又兼顾全体学生。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结束后加以小结,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与史实的区别,即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教师是领路人,但不能代替学生走路,也不能强迫学生走路。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抓住学生一些稍纵即逝的新奇、独特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赞扬,学生只有在获得了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质疑兴趣才会更浓,其个性化思维才会得以继续发展。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增长学问,培养个性化思维,就要鼓励他们在读中质疑。二、引导学生边读边体验,培养个性化想象能力我们对莎士比亚戏剧有一个高度的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评价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阅读规律: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课文阅读后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带有个性化的体验。体验有两种特征:一种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性体验,另一种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整体性体验。这两种体验将学生生活中的虚拟世界与个人的经验世界结合起来,所谓文学的形象性,还有我们常说的人文意识、道德意识也就由此产生。比如课文《羚羊木雕》一文,授课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具体谈谈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这样一来,学生肯定有话可说,阅读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在教师的带动下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可以就文章结尾的“这能全怪我吗”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发言了。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热闹。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将学生的意见整合,形成观点——沟通父母与子女间代沟的桥梁是相互的谅解和尊重。这样,一堂阅读课里边,渗透了各自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我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充满了个性化的创意。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需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其主要内涵为:注重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语文密切联系起来。从某个角度上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中渗透自身的生活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情趣爱好不尽相同,因而生活的体验感悟也就不尽相同。中学生有较为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和爱好,学生对事物的好恶褒贬,大多是从自我视点出发,靠自己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