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中考记叙文阅读写法概念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示例《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1.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2.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3.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4.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莫泊桑的《项链》结尾处“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在前文有三处“暗示”:1.弗莱思节夫人把项链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并且在玛蒂尔德提出借这串项链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看出这串项链并不那么特别,并不那么贵重;2.在赔项链过程中,找到那家商店,老板说,只售出过匣子,未售出过项链;3.在还项链情节中,玛蒂尔德战战兢兢还项链,生怕主人发现项链是替换品,弗莱思节夫人看都没看就收了起来,也看出那串项链并不如之前他们想象的那么贵重。这三处的“暗示”,使后面“项链是赝品”的结局,显得合情合理,这种“暗示”,我们就叫它伏笔。总结:"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伏笔的作用1.为后文结局作“暗示”,前后呼应,结构严谨;2.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3.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波澜,4.突出了小说人物的个性,5.深化了主题。好处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突兀(疑惑);使文章情节发展合理、波澜起伏;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练习1、2016-2017下学期期中考试测试卷《带上她的眼睛》第10题2、2017中招权威预测试卷(一)《无言师》第9题3、2017临考A卷《父子行》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