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讲座(一)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风尚等。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对一些重要作家要有所了解。如:屈原、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等。把握思想和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五、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简直就无法谈得上诗词鉴赏。品味词句以上所谈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实践,应可以获得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便可通过比较等方法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总结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生活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因受谗言被迫离开京城,漫游各地。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叛,入永王李军幕;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靠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诗闻名,为时人激赏,称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写作背景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年(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歌赏析首联: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颔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颔联颈联: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颈联,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身入其境。颈联尾联: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诗歌特点这首诗中,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清溪、明月、“明镜”等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这首诗歌的艺术蕴含,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习题呈现(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