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一、说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再别康桥》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也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在内容上,《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从文体上说,作为现代诗歌名篇,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从本文学习的意义上,《再别康桥》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了解诗歌在意象选择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的特点。品味本文俊逸灵秀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诗歌语言。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个朗读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整理提炼,培养写作能力。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再别康桥时作者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感受古往今来无数的送别诗篇体现出得来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审美情趣。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诵读品析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音乐美.结构美把握再别康桥时作者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难点: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二、说教法1.教学对象分析心理特征方面: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要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知识储备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阅读一般诗歌的能力,他们能理解是个大意,但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诗歌在意象选择和意境的营造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利用多谋体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从文体和文章的思想内涵方面去学习本文,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2.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启发法、讲解法。对于是个文阅读,学生底子薄,有些知识点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的知识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引导,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学习效率。3.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感情认识往往大于理性认识,对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采用教学短片和实物图片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授课地点选择多功能教室,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图片文字,链接并播放音乐和教学短片进行教学。三、说学法诗歌教学要打破教师逐段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知识。因此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学论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文章意象选择的明确到思想内涵的探究,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先采取教师范读、学生竞读的方式,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学习中,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让他们展开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作者简介书声朗朗整体感知深入探究知识小结拓展训练综合性学习结束语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大多注重离别,他们睹物思人,思人抒怀,思接千载,亘古不变的离别之情盛满了王维“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那一饮而尽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