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西差异分析高校外语教学渗透式德育[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内外多元思潮的冲击使人们意识到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德育理念、对象与方法的差异,指出受西方重视却被我们忽视的隐性渗透式教育是造成中西德育实效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外语教学是高校强化渗透式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大学外语教师应借鉴国外德育工作优秀经验,加强自我修养,创新德育方法,将隐性渗透式德育贯穿教学始终。[关键词]德育高校外语教学渗透式[作者简介]王静(1979-),女,湖南岳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中外教育交流史。(辽宁大连116029)[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33-0071-0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作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受到国内外多元思潮的冲击,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一、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困境及原因分析震惊全国的复旦硕士投毒案曝光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被揭露出来,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大学生道德失范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究其根源,首先,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信仰与道德标准缺失引发了普遍性的社会道德滑坡。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失范无疑会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个体,而处于学校走向社会阶段、相对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高校学生极易被各种腐朽思想所同化。其次,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体制中激烈竞争因素的影响,各种选拔性考试仍然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校与家长心中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德育。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学生高分失德就不难理解了。再次,如今高校德育方法改革与时代发展进步相比明显滞后,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的老一套德育经验已经落伍,接受此类教育的高校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很难将内容应用于实践,德育工作实效性难以保障。不难看出,要想改变前两种环境类的影响因素困难重重,且绝非一日之功。身为教师,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善德育方法的研究上。二、中西高校德育对比分析不可否认,无论是集体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以巩固社会制度,维护社会安宁,都需要引导青少年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保证本国精神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两种不同制度国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受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不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实效存在很大差异。(一)德育理念不同现代文明是对古代文明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与西方贵族传统中的绅士精神与法治理念不同,我国历史上占据主导的官场利益结构与座师门生教育体制孕育出来的却是小团体利己主义与人治思想。两种不同思想传承在现代社会全球化浪潮中交汇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其深刻的现实影响。一方面,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西方以法律至上,法大于理、理大于情,公私分明的刚性德育原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国虽然倡导法治社会,在德育工作中教导学生法律至上,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人情无价”,情大于理、理大于法,这种柔性处事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找不到自身的合法性基础,使学生迷惑于现实生活实践与德育教育内容两者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在师生地位及关系上,西方自由主义追求人人平等,强调“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他们往往在课堂教育中营造出师生间朋友式的交流氛围,把社会实践作为践行德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政治道德理念。而在国内,受历史传统及竞争压力影响,老师作为监督者与教导者高高在上,教育体制的改革根本无法完全消除埋藏在学生心底对教师的敬畏与恐惧。尽管学校一直大力推进师生和谐,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