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诗中意象及其象征意味。2、能力目标:学习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鉴赏本诗。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朗诵节奏:舒缓悠扬基调:低沉幽怨伤感听了朗诵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者说全诗的节奏和基调怎样?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诗歌采用了哪些意象来营造成这种意境?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景物:人物:我、姑娘朦胧、凄美1、油纸伞:油纸伞是件真实的雨具,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形)油纸伞和雨巷接合起来,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平添了一份冷静、凄清的氛围。(神)2、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3、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4、丁香: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摊破浣(huàn)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注释】:•真珠:即珠帘。•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白色丁香代表着纯洁紫色丁香代表着高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5、作者为什么用“飘”来形容这位姑娘的经过,有何作用?姑娘为什么只是经过,而没有与“我”发生言语或目光的交流?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也可以说“姑娘”根本就没有经过雨巷,一切只是诗人的遐想,也不可能发生对话。如:飘过、像梦一般的。6、我?•1927年夏天,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是理想幻灭的哀歌。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诗人把美好生活摩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我”是一个孤独的彷徨者,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诗人满怀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之情。概括“我”的形象和情感:《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本诗主题: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