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校本模式的开发路径摘要:校本模式是基于“千校一面”的德育教育窘境提出的,它的出现呼吁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要多换角度、换眼光,敢于走一些不寻常的路,跳出传统教育的“圈”。立足这一新角度进行德育课程建设,不但能够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建立有学校品牌特色的德育资源体系,还能对学生进行更直接的道德引导,刺激学生内心的道德触点,产生更鲜明的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围绕校本这个基本点进行各种开发活动,搞好德育课程建设。关键词:校本模式德育课程主导保障建设道德教化是德育的精髓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进行了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等尝试,但是效果甚微。这种教学窘境是缺乏课程高度导致的,正是这种高度的匮乏,使得德育教育如丧失了活力的死水。换言之,要想激活德育教育,须要占据课程高度,通过课程开发提供学校德育的活水,实现德育的实效性目标。校本模式是德育课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它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个性,能够促进学校德育的体系化、有序化发展。一、明确主导“课程通用、教案通用、书本通用”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典型写照,这种“通用性”的德育模式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世界置若罔闻,将德育作为一种考核标准,而扭曲了德育的真正目标。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学校可以在确保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的现实需要建立校本课程,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整合校本资源为教育服务,这实际上为德育校本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校本顾名思义以学校为本,它间接地指出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即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整合德育资源、以学校力量为主进行德育课程体系开发[1]。在整个开发活动中,学校承担的是开发者和享受者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所要肩负的开发重担。由学校主导开发的德育课程,需要充分发现、挖掘学校资源和学校所在地的地方资源,由学校的一线工作者作为核心力量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形成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道德教化作用的课程体系。须要注意,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内部的德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持者,校外专家或学者只能是参与者,可以提供指导,但不能主导校本课程开发。因为校内一线德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最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问题,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有发言权,由他们主导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确保德育课程合乎校情、合乎生情。二、梳理程序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个过程需要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须要有一个专业的机构负责具体的开发事宜。学校要根据人员配置情况和教师情况,组建由明确领导人领导、多个学校成员和校外专家成员参与的开发小组,一般由校长担任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则来自德育教师队伍、学科专家队伍和校外课程专家。由这些人员组成的开发小组将负责德育校本课程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开发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在开发过程中承担相应责任。如校长主要负责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把关审查,并为开发小组提供帮助;校内德育教师则要承担起开发的主要责任,将德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进行汇总,对校本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课程开发小组成立之后首先要积极地对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学生德育学习需要、德育发展需要、社会及专业道德需要等。开发小组还要做好后期德育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的跟踪,根据反馈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德育资源真正为学生所需。有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在考虑学生特点、结合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本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从而为课程开发指明道路[2]。之后开发小组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可用的德育课程资源,包括已形成图书、档案等的文本资源,已被拍成影视视频等的音像资源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人文资源、实物资源等。开发小组要负责对这些资源进行遴选,筛选最有价值的德育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规划分类,让其毫无违和感地成为校本德育课程的一部分。接下来就是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主要是对内容、形式的设计,其决定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