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形势总结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小幅下行,并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纪录。本轮经济回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周期波动范畴。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需要在保持总需求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重点推行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消除体制障碍,纠正扭曲性资源配置,有效提高运行效率;积极推动基础产业改革,释放被抑制的增长潜力,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小幅下行态势,并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纪录。这既是多重周期因素交织、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当前经济出现某些积极变化,内需增长降中趋稳,预计2012年全年经济运行呈前降后稳态势。应注意到,本轮经济回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周期波动范畴。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者关系,需要在保持总需求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重点推行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消除体制障碍,纠正扭曲性资源配置,有效提高运行效率;积极推动基础产业改革,释放被抑制的增长潜力,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有望降中趋稳综合判断,今年我国经济将呈前降后稳态势,投资增速降幅有限,消费总体稳定,出口增长高于去年底的预期,预计全年gdp增长在8%以上。一季度,我国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投资、消费增速放缓,企业去库存尚未结束,经济增长呈小幅下行态势。伴随着增速回调,物价上涨压力趋减。从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出现回稳迹象,内需增长潜力依然可观,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经济增长有望降中趋稳。1、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出口增速将有所回升。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长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累计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6.1和18.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欧、日第1页共3页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2.8%、-1.8%和10.3%;对拉美、东盟、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增长17.4%、13.2%、2%和11.9%,增速均明显下降。在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影响深刻,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难以真正脱钩。同时,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及其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因素,内需与外需的关联度已经明显增强。当我国进口减速后,其他国家的出口、消费和就业将受到影响,并最终反馈到我国出口增长上来。近两年,我国贸易结构不断改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比超过50%,一般贸易规模超过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出口增加,内外平衡状况改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3%以内。近期我国出口地区分布发生变化,在外向型产业密集地区出口下滑的同时,一些中、西部地区出口高速增长,例如河南、重庆、安徽、湖南等省的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月单月贸易逆差创新高,既与外贸企业春节后出货少、进货多的惯例有关,也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有关,并不意味着趋势性变化。与几个月前相比,世界经济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美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失业率下降,家庭负债率进一步降低,个人消费支出持续上升,房地产市场基本企稳,住房销售和新开工均有所回升。3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76.2,三个月平均值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消费信心提振。欧债危机处置取得阶段性进展,金融市场初步企稳。随着新一轮希腊救助计划的通过,财政巩固行动持续推进,欧洲央行通过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注入流动性,以及防火墙等各项长期防范机制的建设,银行系统流动性改善。电力短缺和日元升值仍在影响日本经济复苏,但灾后重建的拉动作用逐步释放,目前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随着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减轻,各国宏观政策开始明显放松,因政策收缩导致增速下滑的状况有望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宜有过于乐观估计。发达经济体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第2页共3页加的影响,财政政策实际上处于紧缩状态;在具有增长潜力的投资领域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效应有限;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增长等基本问题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