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思考【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来思考孩子所受到的爱到底多了还是少了,从德育方面探讨学生的德到底是进了还是退了,从人才培养方面反思当代中国学生的才到底增了还是减了。【关键词】中国教育;德育;人才培养一、爱,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承载不起的父母之爱:毫无疑问,天下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按理说,孩子沐浴在父母们浓浓的爱里应该非常幸福,可我们当下的孩子幸福吗?为什么竟会出现多起中小学生杀父弑母这种大逆不道、有违纲常伦理、甚至失了去作为生命底线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父母的爱出现问题了吗?问题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儿童生命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常常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问题二::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许多家长对孩子“疼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至于长大后还要依赖大人照顾,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父母从小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有的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感,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发展。问题三:限制孩子的游玩。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才三、四岁,就忙着到处让他拜师学艺,孩子整天忙着“学琴”、“画画”,被限制在狭窄的空间,失去了游玩的自由,没有了游玩的快乐。其结果是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些失度的爱,让我们的孩子早早地背负巨大的压力,造成心理上的严重伤害,对父母来说,教育似乎只有功课一件事,因此也“造就”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机器,他们连生活最基本的技能都不会,这样稚嫩到极致的花朵一旦遇到风雨,岂不就立即枯萎凋谢了吗?我们的孩子承载不起这样的爱。格式化摧残的学校之爱: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这样重要的的地方一旦没有了“爱”,后果不堪设想。可我们看一看我们当今的学校环境,只有教条的、模式的、僵化的、与生活脱节的、一成不变的摧残式的“爱”的教育。学校看似在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一心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配备都投入当中,而实际上学生在他们眼里是什么?学生只是为他们创造一个个奇迹般升学率与就业率并让他们名利双收的一个工具而已,他们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更不必谈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于是乎那些小小身体背着大大书包,童真的脸上失去了纯真的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走得最急的人群变成了学生。这样的环境中,“爱”变成了压力,“爱”变成了摧残,“爱”甚至变成了仇恨,有多少学生能在内心中涌起对学校和老师深深的敬意与真挚的感恩之情?但愿学校方面能多反思一下他们的社会责任而少盘算一点经济效益,学校不是工厂,学生更不是产品,学生是未来国家与社会的顶梁柱,如果这一代垮了,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与伟大事业将由谁为之努力奋斗并去实现?带着“血”的社会之爱:自从福建南平校园血案之后,一连串针对学生的血案在江苏、广西、汉中发生。这些校园血案,多为社会泄愤性质的案件,嫌犯显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实施犯罪的,通过公开杀害幼童报复社会。但是,以往的类似事件当事人报复的对象指向成年人、指向强力机关,这些人为什么选择无辜的孩子?除了种种社会矛盾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让锐利的刀锋指向学生——对儿童的关爱正日益成为苍白的口号。难道不是吗?当克拉玛依“让领导先走”的时候,当三聚氰胺制造“结石宝宝”的时候,当汶川、玉树的教学楼掩埋学童的时候,当毒疫苗成为致伤致残祖国花朵的最可疑凶手的时候……一桩桩一件件的鲜活事例无疑已将“花朵”等同于草芥,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