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蝶恋花》:源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心中忧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写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词牌来历关于婉约词及婉约派: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之后,又有秦观、李清照等词人,他们的词作在情调、语言、意境方面都表现出含蓄柔婉的特点,因而被称作“婉约词”,而他们也因词风相似而被称为“婉约派”。婉约词多抒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兼有落魄失意、感时伤世之情。抒情方式以含蓄为主,大都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文学家,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他一生富贵,官拜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有“富贵词人”、“宰相词人”之称,他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作品集有《珠玉词》。作者简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主要内容:词眼:整体感知思妇怀远离别苦古代诗词中男性作家常代女性立言,模拟女性的心理和口吻来写离情、闺怨、爱情等。古代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体现?菊: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罗幕轻寒:女主人公身之所感也是她的心之所感初秋轻寒孤独思考:“双飞”有什么意味?燕子双飞:是带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物,而燕子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令人羡。”燕子“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这句描写出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以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月亮无情反衬人有情月圆人不圆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词的上阙: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人格化/拟人在词的下片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下片中,哪些字词点染出主人公的情感?景:碧树凋零情:孤寂凄苦孤独无依“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前文抒写的只是忧伤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有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欲寄彩笺兼尺素——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山长水阔知何处——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满目山河空念远”对照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词的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