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雾里看“花”——花非花——第二届海峡两岸“学习共同体”高峰论坛心得题记:虽然我们走遍世界去寻找美,但是美这东西要不是存在于我们内心,就无从寻找。——爱默生雾里看花,朦胧中,待你养成穿云破雾的眼光,走进花儿,细看慢品,瞧得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哪怕是光怪陆离、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也会看得清楚、明白、真切!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单靠眼睛和直觉没办法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只有当你蹲下身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接纳、倾听、理解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包括他语言背后的“触发点”。这时,你将感慨:雾里看花,花非花!原来,平日里我们“高高在上”看到的景象和靠近孩子细致倾听小组交流所看到的简直天差地别,颠覆自己的认知,那些“静悄悄发生的事”才是我们教育该关注的……2017年5月25-27日,第三次跟随“心的脚步”走进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对自己而言,这是“三生三世”修来的缘……为期两天半的学习聆听:感怀的是那一句对她的评价——“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孩子爱得深沉!”;难忘的是那个画面——做观察员时“蹲下来以蚂蚁之眼‘倾听'孩子们的蚂蚁之声”;感恩的是那个动作——“这个‘宝座’让给你……”;欣喜的是那个签名后的简短赠语:祝安康如意!(这是跟随佐藤学教授做学习共同体的陈静静博士留给我的最初亲切形象)。用三“美”表达此行追寻“教育真爱”的感受——“放下、自然、安心”!一、拂去尘埃之美——放下教育要放下“傲慢与偏见”之心,摘掉有色眼镜,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之间是无差异、无芥蒂的。他们能够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即使不开花,他也将是“万年青”。来四附小第三次终于等到了本专业的“英语常态课”,前两次的擦肩而过,一直盼望着能学习如何开展英语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同一天上午又是林莘老师的习作课,在经历了内心极度挣扎的选择下去听英语故事教学课,无意中认识了四位极具典型组合的孩子(语文课代表、英语课代表、中等生、弱势生),当了他们的观察员,先不论知识的收获与否,我看到了如静静博士所说的“孩子之间无芥蒂”,如王崧舟老师说的“孩子的心态最干净”的美好画面,孩子之间那种不放弃同伴的温馨场面至今回荡心底。在协同学习里,不给孩子安角色,在所需要的情况下,孩子之间互相支援、交换,那么,孩子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学会如何照顾人。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责任,就像佐藤学教授写道:“我从这些不幸的儿33童们身上感悟到,任何一个儿童只要坚守学习就绝不会崩溃。只要坚守学习,即便家庭崩溃,朋友崩溃了,他也绝不会崩溃。”我们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他将报给你十倍的温暖。是这样的,回想起我的学生,当我上课用心倾听他们的发言,他们会在课下和你畅所欲言,会期待你的每一堂课。二、纯净简约之美——自然课堂上不是刻意的精雕细琢,而是尊重一种自然而然的朴实。我们共同的愿景:让教室里自自然然的事情多发生一点。学习共同体从硬性的规范到成为班级里柔软的契约,林文生校长和孩子们约定课堂三原则:倾听、记录(只倾听会忘记,语言);勇敢地说出“我不会”;热情分享(当有人请教你时)。这些指向的不正是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精神?简洁的三原则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同伴间的互惠学习。听课下来,会发现每一堂课共通的地方:老师“假装示弱”——“这道题很难哦。我也不会。哇,我都没发现。你先把批注抄写下来再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问同伴……”。课上,教师弱化“我会”,强化“我不会”,但我可以问。课堂中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挑战性,“核心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问题找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吴志诚老师的《猴王出世》仅用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石猴能成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仅用三张简单的PPT和大字报就将孩子的思维不断与文本勾连。如果不是吴老师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权,就没有了后面有个孩子“365天,24节气”的精彩发现。语文课不仅关注语言文学所承载的内容“写什么”,而且注重文本“怎么写”,更加关注孩子之间的协同学习与生成资源。这才是灵动而充满智慧的真正的语文课!欧用生教授点评林文生校长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