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课文分析1.复述文章内容。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快速了解本文大致内容,准备复述,要求学生尽量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注意:复述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先让一个学生讲,其他同学进行细部补充)2.合作交流阅读课文(1)找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语句(2)找出描写桃花源景色的语句(3)找出体现桃花源人生活的语句(4)找出体会桃花源人浓厚人情味的语句明确:(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美(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美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桃花源不仅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情更是美,民风淳朴,村人热情好客,一片祥和之景。课文给我们描绘的这一幅桃源胜景,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找不到,因为它是虚构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知道,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朦胧飘忽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所在呢?三、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塑造,反衬黑暗现实。它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四、拓展延伸讨论: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1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五、熟读背诵课文六、小结毛泽东《登庐山》中有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也必将含笑九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