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与思考摘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决定了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紧迫性。此研究分析了新时期下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德育的特点和目前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国内现有研究生德育工作的3种模式,提出面对知识创新的导师负责与学校(院)德育专职小组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德育教育;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20)03-0119-03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高、精、尖”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研究生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也将影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就新时期如何加强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研究生德育仍然是大多数高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分析近期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比较国内现有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模式及不足,提出面对知识创新的导师负责与学校(院)德育专职小组相结合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一、近期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特点导师负责制最早在英国牛津大学实行,我国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就是借鉴国外经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高等教育,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1.差异性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改变,研究生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诸如分为学位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生源呈现年龄跨度大,且研究生学历层次高,相对本科生,思维开阔,社交面广和知识面宽,由此造成研究生价值观念的复杂性;此外,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其心理特点和目标追求有很大不同,因此进行研究生德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2.评判标准的片面性评价标准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价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则也因人而定。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受其导师的影响,因为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者,更是研究生质量培养的监控者,研究生不管是人格成长,还是治学态度,都潜移默化地以自己导师作为参照。3.偶然性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有统一的学习班组群体,由于各自老师的科研方向和任务不一样,研究生基本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其他空间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学习和科研的分散性,使得研究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大的偶然性,研究生德育教育不仅需要集中的教育和熏陶,还与日常的点点滴滴琐事密切相关。4.人格的创新性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宗旨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研究生群体相对本科生整体素质高许多,其思想境界也与本科生不一样,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决定了工作成果的创新性,因此导师不仅在学术研究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与学生共同探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人格。二、导师负责制下的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提出我国现行研究生德育工作大体有两种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和教职工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是将研究生仍当作大学生,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此类管理模式在处理突发性事件具有很好的效果,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和学生工作资源,但研究生毕竟不同于大学生,其自身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本科生差别甚大,特别是各自进行学术研究时非高度集中的特点,造成研究生德育工作繁重且效率低下。“教职工管理模式”是充分考虑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差异,将其纳入教职工的工作管理范围,即将研究生作为教职工看待,客观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加强,有利于教学与科研,但研究生本人身份与教职工还是不一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显得不协调。不管是哪一种管理模式,由于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作用重大,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导师仍是最佳人选。据有关影响研究生成长的因素排名调查表明: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最大,社会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