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2)学情分析:本班三年级(2)班,共有学生43人。男生23人,女生20人。本节课《24时记时法》计时法是一种生活常识,是小学生每天都会用到的知识。原本以为孩子们已经认识钟表,知道时针转一圈是12小时,而一天有24小时,何况孩子们天天接触的电视、电脑、电子表、手机等都已24时计时法计时,这些对于孩子理解24时计时法应该顺理成章。带着这种猜测,我进行了课堂前测,学生做的情况和我预想中的完全不同。第一项,根据所给的时间画时针和分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画对。然而第二项,换一个及时方法表示这些时间,孩子们做的就五花八门,能填对的只有10%。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分不清这两种计时方法(如有的孩子只把这些时间超过12时的减12,不到12时的加12,这部分孩子占到60%),甚至还有不知道哪里还有两种计时方法(有30%的孩子只把原来的时间表示方法抄了一遍)。因为第二项做不出来,第三项、第四项就没有想法。本以为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对于孩子会这么难?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有的普通计时法经验,也不会用普通计时法正确表述时间。这样直接开始24时计时法,只会造成两种计时方法认识的混乱。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教材第84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计算不超过24时的中间经过时间。2、能够在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进行换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经过时间。【复习导入】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下午2时是()上午8时是()晚上10时是()夜里2时是()下午5时半是()凌晨4时20分是()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19时是()12时是()24时是()8时是()22时40分是()13:50是()【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2)问: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如何计算乘车的时间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简单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新课讲授】1.讨论计算方法。2.教师板书计算过程。18时-9时=9小时3.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1)问: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2)师生共同进行拨钟表的方法。(3)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课堂作业】教材第84页“做一做”。【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收获,你是怎样计算经过时间的?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课后作业】1.教材第85~87页“练习十八”第2~10题。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24时计时法(2)简单的时间计算:18时-9时=9小时课后反思24时计时法(1)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往往不太习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注重讲解两种计时法的换算,没有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关系发现规律,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是24时计时法出现的必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通过创设一些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直观演示、观察操作等方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最后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知识寓于游戏中,同时强化了“0时”,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