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重视学科渗透创造无痕德育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关键词:构建框架阵地宣传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下面谈谈我校在教委的领导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抓学习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以及各学科贯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的建议,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学校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多学(学理论、学范例),多思(反思成效、反思差距)多听(听经验介绍、专家辅导),多研(评课、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多实践(积极参与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二)抓示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44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三)抓反思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五个一”制度:即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科德育专题研究,制定一份详细的德育渗透计划,开展一次学科实施德育的教案评比,举行一次学科德育优质课竞赛,搞好一个学科德育的总结。做到实施德育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使思想性和知识性相得益彰,互不偏废,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月末论坛制:针对课堂实施德育实践,月末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围绕小主题进行论坛:如学科应该渗透什么,怎样去渗透?德育如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怎么做到“有意识、无痕迹”?教师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分析班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研讨和交流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经验。随之产生的有力度的教学随笔放到网上共享。案例剖析制学校借助集体备课、个案点评、教学随笔、论文评比等活动,每两月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示范性优秀课例,进行剖析辅导,供大家学习、内化和迁移之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