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摘要:宁波大学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探索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在目标定位、模式创新、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开创了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工作的新局面。关键词: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宁波大学地处浙江东部,该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社会经济快速提升,民营企业活跃发达。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勇于进取的民企精神对宁波大学这样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宁波大学确定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围绕“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要求,学校自2000年起。在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和保障机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从2020年起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包含了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五个子计划。一、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改革的思路1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要因地制宜,紧贴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地方性的高校,学校把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牢牢根植于浙东文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文化土壤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当中。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造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兼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备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文化素养是基础,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在不断完善前一阶段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学校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原来分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为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五方面的完整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生毕业所必备的能力和技能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3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模式创新是最有效的途径。突破高校闭门培养的局限性,创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模式。重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探索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协同合作、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政府创业园区、企业研发基地、基层实践场所等为科技文化活动的广阔天地,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改革的目标根据近几年对学生的跟踪调查,我校浙江籍学生占76%,毕业生约90%留在浙江或东南沿海工作。生源与就业去向决定了我校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内涵要求。我们认识到,作为地方学校,宁波大学要实现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立足地方,注重特色;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搭建平台、体现主体;整合资源,形成互动”。“立足地方、注重特色”:准确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注重培养具备地方文化基因和区域独特精神风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发挥模式创新优势,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同合作培养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机制。“搭建平台、体现选择”:以“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大学校园、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