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以废立商王.课后测评一:答:1.西周时,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并向周王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带兵随同作战等.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是臣属,必须服从周王命令.诸侯可以层层分封下去,在领地内有任命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3.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即大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特点: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并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权威.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测评题:比较西周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甚至威胁中央政权.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习延伸:原因:1.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2.看法: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修建长城的确给当时的人民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思之窗: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节制.李沆抑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中国古代的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测评题:1.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但元朝后期宰相权力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学习延伸:1.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2,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思之窗: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既起辅佐皇帝作用,又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的现象.此其弊也.测评题:答: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