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化四保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第一篇:创新四化四保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创新四化四保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凫城乡党委、政府去年以来,XX县区凫城乡大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立足迁村并点建设大社区,创造性实施“农民化房价、农业化规划、农家化设计和科学化管理”办法,取得了“农民收入买得起、农业生产用得上、农村风俗合得来、社区治安靠得住”的良好效果。全乡规划了2个千户社区、2个400户以上大社区,完成投资1.67亿元,开发12.6万平方米,集中连片建设住房26栋。其中南山花苑千户社区规划用地245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计划建设农民公寓楼54栋,安置群众1464户,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建成14栋,二期10栋正在建设中。(一)农民化的房价,确保农民收入买得起。针对本乡农民收入水平低、困难群众多的实际,凫城乡对新建农村住房实行政府统筹定价,确保了广大农民买得起。一是严控楼房价格。借助“挂钩试点”的政策,经过多方协调,全部免除了社区建设的土地使用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社区建设实行严格的招标制度,主要物料集中采购,避免层层转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建房成本。通过严控楼房价格,新建社区楼房的市场价格约为560元/平方米,每套住房价格大约5-6万元,低于农民个人分散新建住房支出。二是给予优惠政策。借助上级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由乡财政统筹出资,对自愿交出原住房宅基地的1村民,按照原住房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4千元到1万元不等的补偿,调动广大农民置换宅基地的积极性。通过一般性优惠和补偿,每套住房的实际支出不超5万元,大大低于农民个人建房的费用。三是照顾困难群体。充分考虑计生户、低保户、五保户、第1页共17页特困户、残疾户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专门建设了福利公寓,在一般性优惠和补偿的基础上,再给予特殊群体5%的购房优惠。通过特殊优惠,特殊群体支出2万多元就能顺利入住新房,充分发挥了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的社会效益。未到60岁的五保户则免费居住周转房,超过60岁可到乡福利院居住(二)农业化的规划,确保农业生产用得上。农民是农业的劳动者,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新建农村住房只有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才能让群众看得上、愿意买。一是建设农家储藏室。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产品,锹、犁、耙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大多数群众因担心无法存放粮食和农具,对购买楼房敬而远之。凫城乡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规划建设了农家特色的储藏室,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农家储藏室面积较大,平均30平方米,高于城市平均12平方米标准,这为储藏粮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农家储藏室设计有2×3米的进出门,地排车、人力三轮车、小型机动三轮车等都可进入,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购买小轿车也能放得下。二是建立大型农具区。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拖拉机、三轮车、脱粒机、收割机等大型农具越来越多,少数群众因担心大型农具的停放问题不愿意购买楼房。为解决这方面的2问题,凫城乡规划了大型农具区,包括拖拉机停放区、机动三轮车停放区和其它机具停放区,用来专门停放大型农具,解决了大型农具户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畜禽养殖区。凫城乡拥有家庭养殖传统,是猪、羊、鸡、鸭、兔等农畜产品的重要产地,很多群众因担心自家养不成畜禽而不愿购买楼房。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凫城乡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区,基本满足了群众饲养各类畜禽的需要。(三)农家化的设计,确保农村习俗合得来。农村有很多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享誉广大农民对这些习俗普遍怀有敬畏之心,在新社区生活能否保持原有习俗成为影响农民搬迁的重要因素。一是建立生活服务区。农民有特定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有磨粮食、烙煎饼、榨油等生活习惯,很多群众担心自己不适应新社区生活而不愿搬迁。凫城乡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第2页共17页的传统生活习惯,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生活服务区,将农村常用的石磨、石碾、石臼等粮食碾磨工具搬迁到生活服务区,建设打面房、煎饼房、豆浆房,消除了群众的担心,确保了农民生活习惯的连续性。二是建立风俗服务区。农村有特定的风俗,婚庆方面有吹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