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课文朗读课文朗读隆中对隆中对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作铺垫。)•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第四段:写隆中对策。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已历三世——地位巩固国险——地理险要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易攻难守)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天府之土——地势险要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可图,作为根据地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⑵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小结隆中对隆中对思考:全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三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诸葛亮的出身及年轻时的抱负徐庶推荐诸葛亮问计和对策文章的主体刘备的评价“对”之前(1-2)“对”之时(3-5)“对”之后(6)时间顺序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远见,天才的预见能力,远见卓识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能力。小结与课文相关的知识1、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一再邀请。2、初出茅庐:比喻刚到新手缺乏经验。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办法。4、赞诸葛亮的诗: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课堂总结:⒈一词多义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说对……说。停止。通“以”。已经。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确实。诚信。同“伸”,伸张。这样。但是。因此。利用。运用。隆中对隆中对⒉古今词义顾凡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常的。孤殆日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