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这首诗的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4.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二、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2.朗读整体把握。3.积累部分字词和名句。三、教学难点:词作意像的理解和把握。四、教时安排:两教时。五、教材教法简析《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六、布置预习题:1.了解作者和本诗写作背景。2.了解文学常识:歌、行、引。3.给下列字注音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秋月)白(衣)裳(红)绡(钿头)银蓖谪(居)(整顿衣)裳还(独倾)间(关)4.反复朗读这首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学生展示预习笔记,老师点拨,展示多媒体课件。)4.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更多内容,学生交流)二、指导朗读1、注意读音2、听配乐朗读3、自由散读三、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四、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对比)当年: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飘零憔悴、饱受冷落。(2)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3)名句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反复朗读,各抒己见。3、谁解琵琶声?俗话说:“诗是有字的音乐,音乐是无字的诗。”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即琵琶女的遭遇)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述说琵琶女的遭遇。指导学生朗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欣赏诗中名句,体会诗作的感情。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