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指导,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2、通过学生朗读,结合老师指导,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3、结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体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2.感悟作者通过屈原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感。预习要求: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能抓住文中重要的意象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和主题。教学过程:导入:“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句诗句为基础,创作了话剧《屈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部分《雷电颂》,感受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2、《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长篇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这篇课文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说)【预设:学生自由说。情况一:不懂,安静。师:好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读懂这篇文章以及这类“散文诗”情况二: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一点,但是不明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尝试讲,学生一定讲不明白。师:好的,我们一起进入如何真正读懂这篇散文诗的学习中】4、背景助读:走进屈原大家之所以对这篇散文诗有距离甚至有隔阂,认为它不好懂,是因为他包含了3个时代,我们身处的时代与1942年郭沫若的时代和屈原身处时代相隔太过遥远。我们想要读懂,必须穿越回到前两个时代。首先老师提供一些资料背景,帮助大家理解。资料:材料1: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写法:师:我们走进了屈原的时代,但是我们依旧没能完全读懂?我们要结合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初读: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屈原对他们的态度是相同的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弄清楚屈原在何种情况下发出独白,屈原此时此刻的处境是怎样的?问题一:此时此刻,屈原在哪儿?明确:东皇太一庙(被囚)问题二:什么时间?明确:夜晚。(补充午夜已过,黎明未到最黑暗的时候)问题三:屈原此时此刻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风吹,电闪雷鸣。(被囚之人首先向外看,听见了狂风大作,看见了窗外电闪雷鸣,撕裂了夜空)问题四:往内看屈原看见了什么?东皇太一庙内部环境是怎样的?明确:黑暗,土偶木梗的诸神。总结:屈原的独白中,具体的事物有哪些?明确:风雷电,土偶木梗的诸神问题五:屈原对于风雷电,诸神的态度是相同的么?不同,那么态度分别是什么(引导: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明确:对风雷电呼唤,对土偶木梗的痛斥,憎恨问题六:屈原写风雷电,土偶木梗到底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斥责土偶木梗?仅仅只是斥责诸神么?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分析土偶木梗。之前我们说到屈原被囚的状态?请同学们一起再次回顾剧情梗概,屈原为何被囚?明确:(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我们结合背景一来看看,两者有没有联系?:1: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也正因为齐楚联盟的破裂,导致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