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一中高一化学自主研究性学习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探究编者:夏东峰审核:姚志江【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导学案,查阅资料,完成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分类、对比、实验、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2、按金属活动顺序表的顺序探究金属的通性,金属与常见的非金属、水、酸、盐反应的基本规律,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一些基本知识。(重点、难点)3、学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课前自主研究性学习】[预习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和导学案进行分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合作完成探究内容。小组活动一:探究金属的通性;小组活动二:探究金属与常见非金属的反应;小组活动三:探究金属与水的反应;小组活动四: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小组活动五: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小组活动实验报告】小课题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及解释【预习检测】1.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什么?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A.abdiB.ecfkC.fghlD.bcegj3.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原因是②钠熔化原因是③小球游动逐渐减小,最后;原因是④发出声音,原在是⑤滴入酚酞后溶液,原因是。4.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B.铝不易被氧化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5.下列实验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B.用坩埚钳夹住打磨过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色固体C.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D.用坩埚钳夹住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有液态的铝滴落下来6.分别将0.2mol的Na、Mg、Al投入500mL浓度为为0.2mol/L的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比为()。A.1:2:3B.1:1:1C.3:2:1D.2:1:1【小组学习汇报】【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知识整合】金属的活动性与知识规律的关系:物质的性质的学习方法:【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钠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银白色金属②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③熔点低于100℃④密度比水小⑤热和电的良导体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D.钠在氧气中燃烧更为激烈3.把一小块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物有()A.CuB.Cu(OH)2C.H2D.O22罗田一中高一化学自主研究性学习案4.金属钠放在水中浮在水面上,放在煤油中沉在油层下,煤油的密度是0.8g·cm-3,推测钠的密度(g·cm-3)是()A.大于1.0B.小于0.8C.介于0.8~1.0之间D.不能确定5.将2.3g金属钠放入100g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100%B.100%C.100%D.100%6.在烧杯中加入水和苯(苯的密度为0.88g·cm-3,与水互不相溶,且不与钠反应)各50mL,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为0.97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什么?【课后自主检测】—能力提升7.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铝球和铁球,此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球分别浸没在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铝球一定是空心的B、左边烧杯中的溶液质量减少了C、去掉两烧杯杠杆仍平衡D、右边铁球上出现红色8.用等质量的金属钠进行下列实验,产生氢气最多的是()A.将钠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B.将钠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C.将钠放入足量的硫酸铝钾溶液中D.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穿一些小孔,放入足量的水中9.取18.4g铝锌合金溶于足量硫酸中,完全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氢气11.2L,则由铝和锌分别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为()A.1:1B.2:3C.3:2D.1:610.下列说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