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一輩子的事小孩子你說他好,他會更好;說他壞,他就乾脆一路「壞到底」,以成全你的「期望」!調皮、搗蛋、衝動、無禮、懶惰、霸道、沒耐心、不負責、好面子…,每個小孩子多多少少總有一些脾氣,一些性格或行為上的缺失。但是當我們在指責小孩時,往往氣一上來,就忘了去指出他特定行為上的不對,而是以一個壞字或同義辭來全面否定他,如:「你怎麼這麼壞!」「簡直壞透頂了!」「你實在很可惡!」於是在妹妹的簿子上畫隻貓也是「壞」,功課沒寫完就看電視也是「壞」,比哥哥多吃了一份餅乾也是「壞」,懶得把錯字再改寫五遍也是「壞」,…小孩於是想,反正父母對我的觀感就是「壞!壞!壞!」他們會認為是被父母全面否定和放棄了。所以當他們再面對一個要不要使點小壞,耍點賴或偷懶一下時,他內心將不必再在是非、善惡之間掙扎,不必努力地去克服自己的惰性,也不必克制自己的脾氣,畢竟,滑到「壞」的情況要容易得多啊!而且,父母不正是這麼「期望」嗎?所以也不必覺得愧疚啦!對小孩的過失,要針對「一時」、「一事」指出,如「剛剛(時)你那麼用力地踢妹妹的腳(事),實在很不對!」這樣子小孩子才會明白他哪裡錯了,他是在特定的時間和事情上使壞,但他心裡也很明白他還有其他許多好的行為和表現!對小孩行為的批評,我們很容易把它「濃縮」成一個「壞」字,但在小孩心中,它卻會「擴張」成對他們全面人格的否定,不可不慎!「囝仔人吃ㄅㄛ」,你說他好,他就會往你「ㄅㄛ」的方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