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活动一:明清时期皇帝为什么要空前加活动一:明清时期皇帝为什么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明清两朝是怎样强化强君主专制制度?明清两朝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原因和目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相权威胁皇权。原因: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中央:1.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明史纪事本末》请问:为何“我朝罢相”?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③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1)原因:②皇帝皇帝政务繁多政务繁多,身心疲惫身心疲惫。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3)结果:“内阁”应运而生(2)措施2、明朝中央设内阁(1)创立原因(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3)、内阁的性质及作用阅读史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活动二: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内阁地位非法定,咨询机构职权行政、决策任职方式直接由皇帝决定对皇权影响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法定,制度赋权侍从、咨询选拔任命制约皇权强化君主专制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的同时,在地方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八旗旗主“共治国事”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皇权受限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集权于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君主专制顶峰清初康熙雍正努尔哈赤军机处的设立a.设置目的、时间地点、人选c.特点:简、速、密非正式、无权力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承旨传达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b.职能活动三:关于军机处和军机大臣•材料一: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始设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军机处》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只供传达缮撰(撰写),而不能稍有赞画(表达意见)于其间也。——《清史稿》•思考:•1、军机处是虚设机构还是重要机构?证据是什么?(从材料能否找到依据)2、有人说军机大臣的工作是“照着葫芦画葫芦”依据材料二和课本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参考答案•1、虚设,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依据:材料中“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2、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它内部存在着哪两对主要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这一政治制度?活动四:参考答案•形成原因:•A.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要求有一个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B.政治原因:地主阶级需要中央集权维护其利益。•C.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理论。•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趋势:君权不断加强,明清空前强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积极作用:适应封建生产方式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防止分裂割据;能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能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解决民族纠纷,安定边疆和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流。•消极作用:专制产生暴政、腐政,是王朝由盛转衰的政治根源;实行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