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语段细读及教学设计【语段内容】三年级下册第27课第4--9自然段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tuó)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gòu)思新奇,大象雕得栩(xǔ)栩如生。……我捧着象墩(dūn),仔细观赏,爱不释(shì)手。…………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语段细读】《卖木雕的少年》系人教版三下第27课。课文简短,富有张力,读来给人深深的感动。感动异国他乡这不期而遇的友谊,感动这非洲少年的淳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感动这份知恩图报的感情。文本没有过多的煽情,却在细微处足显张力,特别是少年和作者的几次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文本一波三折,文本的秘妙虽聚焦于“遗憾”一词,即我为不能带走这非洲精美的工艺品而遗憾,而少年因未能给我这位在他心里的朋友带去一件纪念品遗憾。但在我看来,溯本求源,“我”和“少年”的遗憾恰恰始于我对木雕象墩的“爱不释手”。紧抓“爱不释手”一词,发散开去,去感受“我”对木雕的喜爱,感受木雕的精美,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自此,喜爱与遗憾交揉,螺旋递进,相互比照,形成挣扎。语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体现在:1.四字词语的准确运用。文本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文本内涵。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咀嚼,进而积累内化。如“爱不释手”一词把作者对木雕的深深的喜爱刻画的入木三分,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木雕的喜爱,透过文字,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手捧象墩,细细观赏的中国夫人。又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等词把那头卷鼻大耳象的精美、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读来有滋有味。再如,作者虽然对木雕爱不释手,但是因为行李超重,只好忍痛割爱,放弃购买心爱的“卷鼻大耳象”,此时此刻,作者左右为难,内心百般纠结,犹豫、不舍涌上心头,突然间,少年一问,思绪打断,纷乱不已。而这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个“语无伦次”就足以囊括,语言的密妙尽在此处。2.上下勾连的段落关系。语段之间,本非孤立,深入细读,定能发现重点语段中的某个段落,还能起到上下勾连,串起整个教学板块的巨大作用。经过多次的反复细读与试教,我们发现,文中的“我捧着象墩(dūn),仔细观赏,爱不释(shì)手。”一处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勾连上下重点语段的作用,聚焦这句话中“爱不释手”一词,联系上下文探究:作者对木雕爱不释手有哪些表现?不就是一个木雕,为什么爱不释手?这样一个让人爱不释手的木雕,为什么又让作者无比遗憾呢?一个“爱不释手”自然之间串起了各个板块的教学,使教学聚焦有点,分散成块,圆融契合,精巧绝妙。【语段设计】一、一点切入,感受作者对木雕的“爱不释手”1.理解“爱不释手”:(1)字典里对“释”的解释有四种:1.解说。2.消除。3.放开,放下。4.释放。你会选哪种?(2)那“爱不释手”的意思就是——2.感受“爱不释手”:(1)出示句子:“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还有谁想读?(2)你从哪儿看出作者的爱不释手?预设:A.捧着:为什么不说拿着、托着、举着,却说“捧着”,像捧着什么一样?生怕——B.仔细:仔仔细细地看生怕错过什么似的,多喜爱啊!C.观赏:怎样看叫观赏?(3)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二、向上勾连,欣赏让人“爱不释手”的木雕1.过渡:不就是一个象墩吗?有什么可稀罕的,干嘛还要爱不释手呢?2.预设:引导学生试说,再问: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懂的?自由读34段,划出写象墩的句子3.交流:作者为什么对象墩爱不释手?预设:“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1)“生”什么意思?栩栩如生就是——(2)透过这个栩栩如生,你仿佛看到这个卷鼻大耳象正在干什么?你好像听到它在——(3)指导朗读:一个栩栩如生就把象墩写活,你能把它读活吗?(4)像这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木雕,谁不喜欢啊?齐读(出示句子:“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三、向下牵引,体会由爱不释手的木雕引发的遗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