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快速阅读策略河大附中高三语文组:姚大林温儒敏教授在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新闻发布会上围绕语文考纲做了如下发言:“语文加大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也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为何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拘泥于精讲、讲读和反复训练。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却未必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适当增加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进。”2017年的高考考纲修订内容明确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以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新高考语文快速阅读必然成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而对新高考的快速阅读的策略研究也自然成为必要。本文试图分析影响阅读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一、影响阅读速度的主要因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考场中的阅读速度,不仅要准确地读懂所给阅读文本的信息与内容,还要领会题干的要求与回答的内容。那么,在探究快速阅读策略之前,应该去探究一下影响考生阅读速度的主要因素。(一)试卷字数这是最直接的增加阅读量的方法。2016年全国卷Ⅰ论述文阅读文本共计1106字,文言文阅读文本共计600字,文学类阅读文本共计1645字,实用类阅读文本共计1684字,其中文学类和实用类是选做,阅读量适中。如果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的话,那么学生的现代文文本阅读量将达到3300字,这是非常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如果加上文言文的600字,还有其他零碎的文本和所有板块的题干内容,阅读量真的非常大。(二)文本广度深度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文本内容逐渐涉及到各个方面。2016年全国卷论述文章涉及到殷墟甲骨文、小说写作理论和文学历史关系等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涉及到农业、第二次世界战争和社会人际关系等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到文学、数学和历史人物顾炎武等内容。在一张试卷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即便不是主要考查的对象,但对学生阅读仍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部分文科生会对数学内容比较陌生,而部分理科生会对政治历史等内容感到陌生。文本深度方面,全国卷更注重要求考生从内容上读懂文本,而并非简单地把握字面内容,这一点在论述文体现得更为明显。全国卷论述文阅读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学生需要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思维转换全国卷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方法大概就是在同一类型题目中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除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几年来均采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增加非连续性文本之外,在2016年高考中,语文全国卷Ⅰ、Ⅱ和Ⅲ古诗阅读均有4个注释,相比2015年、2014年和2013年古诗阅读增加了注释的个数。因此,不难想象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要求学生转换思维的频率增加的可能性极大。除了阅读板块内思维转换频率增加,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转换频率也会增加,尤其“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古诗文—语言文字应用—作文”这样频繁的转换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四)心理距离目前考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左右,学生如果对接触到的文本感到陌生(即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围与年龄心理认知范围)的话,也会增加阅读量。2017年高考考纲明确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这一要求无疑加大了阅读难度,泱泱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积淀了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对积累较少的同学而言难度较大。在文本中增加间接体验会给学生营造一个陌生的心理文化环境,学生接受这样的心里文化环境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再来做题时间就更加紧迫了。2016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考察李锐的《锄》,“锄”这种农具对于生长在城里的考生而言就可能感到有些陌生——幸好是选做题,但一旦改成必做题,恐怕许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就不够了。二、快速阅读策略(一)了解高考阅读状态确定快速阅读实质高考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