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济南市第52中学刘为东学习目标:1、重视诵读,积累文言字词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品评关键词句,感受作品的意境。3、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意境。学习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学习作者面对逆境旷达处事的从容心态。教学过程:一、导语:他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然而,他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就是苏轼,中国最伟大的文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公元1083年一个初冬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二、月明谁与共孤光——诵美文1、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2、齐读,注意朗读的节奏。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尽量读出文章的韵味。4、对照注释,借助原来的文言积累,翻译全文。一时无法理解的,合作解决。三、此心安处是吾乡——析美文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过渡:“记承天寺夜游”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补全记叙要素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明确:苏轼和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一)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月光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翻译。2、品:(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___比作____,营造出_____的意境。(2)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3、绘:想象画面,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优美的月景描绘出来。示例: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二)试问闲愁都几许——品“闲”字1、导入有关资料:资料一: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开垦耕种,养活一家老小。其地在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苏轼将其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贬职后第二年的冬雪天,苏轼在东坡上筑起了一间草房,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曰“东坡雪堂”。资料二: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2、添字朗读,体会感情(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1)清闲的人(贬官)→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闲人:(2)有闲情雅致的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排遣的达观、人生的感慨3、寻根探源,人文情怀(1)出示以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元丰五年的苏轼,到底经历了什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元丰五年七月前《赤壁赋》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后《赤壁赋》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人生百年,白驹过隙,许多人生命这一站在这里,下一站却不知在哪里。最悸动的,无非是那几个面对流逝的川水或在深夜借月光朗照内心的时刻,因为在这些时刻你总会不由自主的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苏轼的自然生命、艺术生命与赤壁的清风明月、历史陈迹产生了共鸣,在不知不觉的大彻大悟中,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黎明……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成就了黄州——余秋雨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2、课外收集描写月光的诗词并背诵3、推荐阅读:苏轼《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板书:记叙:言简义丰神品描写:手法高绝“空明”心无杂念议、抒:复杂微妙遂成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