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不在高今天早上第二节课是语文课。铃声响了,我进入教室。绝大部分学生已坐好,可就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还在交头接耳,甚至有一名学生正站着,手里拿了语文书冲后面的同学说着什么。我的头开始发胀,一股怒气在胸中升腾……我真想大吼一声:“安静!”,用最高的声音彻底征服他们,让他们为之震动而乖乖地安静下来。可是忽然我又转念一想,何不如此?我拍了三下手掌,笑着说:“同学们,现在章老师想做个动作请小朋友猜。猜对的小朋友可得颗星。”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一个个坐得笔直。我说:“开始!”随即把右手食指放在唇边。顿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尤其是一只小手举得最高。我一看,正是那名站着说话的学生。我叫他回答。他站了起来,响亮地回答道:“这是嘘!叫我们不要吵,不要说话!”我笑眯眯地翘了一下大拇指,说:“你真棒!一下子就猜出了老师的动作所表示的意思。”我给他贴了一颗红五星。他的眼睛顿时发亮,脸上充满了笑意,腰杆挺得比谁都直。我说:“现在老师想教小朋友一个生字。”我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嘘”。他们纷纷摇头,原来都不认得。我笑着说:“没关系,现在老师给这个字加上拼音,我用红色粉笔给“嘘”加上拼音。环顾教室,一只只小手高高举着,其中也有刚才站着的那位男孩,我请他起来回答。“我会拼!x--ǖ→xu,这是嘘!”我翘起了大拇指。由衷地赞道:“真了不起!老师看你可以做我们班上小朋友的小老师呢!领着小朋友读两遍,好吗?”他的脸发红了,但还是大声地领着小朋友读了起来。接下去我的教学非常顺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室里的气氛是那么地活跃。由此我想到,有时课堂上出现闹哄哄、乱的情况时,教师拉开嗓门大吼叫学生安静下来,其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低年级学生的是非观念不甚明了,讲大道理吧,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果要学生安静,他们往往认识不到安静下来的必要,而当有了这个意识他们就会“不令而行”,自觉安静下来。在这里教师如果用权威或以高制高——用教鞭猛敲桌子,用高的声音压制学生迫使其安静,那么我想学生虽然因“胳膊拗不过大腿”而被迫静下来,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是一个手持教鞭敲打桌子的形象?是一个高高在上,让学生仰视而不敢亲近的权威?所以一个小小的游戏,一句赞美的话语比简单的批评都有效,都会滋润着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你,重塑你的形象——“声”不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