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感知三角形。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学习过的图形?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场景图上找出三角形。2、谈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谈话: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一)进一步感知三角形1、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让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围,用三角板画,沿着三角尺画,用咫尺在方格纸上画……)(课件出示)问:这是一个三角形么?用小棒围得时候注意小棒的端点要连在一起。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指名学生回答如何画三角形的?在点子图上确定三个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再连接这三个点。4、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5、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是怎样组成的呢?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讲述:围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每个角的顶点也是三角形的顶点。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小组活动要求: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短边中边长边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一根小棒的长度第二根小棒的长度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1、通过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判断下面的3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2厘米、4厘米、6厘米5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2厘米、5厘米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2、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回答第一个问题;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路线,并要求解释理由。[设计意图:两个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二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总结延伸1、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2、(课件演示)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