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兜水库洪水风险分析报告第一章洪水灾害概况一、水库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石兜、坂头水库位于***的西北部,同属于苎溪河系,是我市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石兜水库建在苎溪东溪中游,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坂头水库位于其下游,区间汇流面积仅8平方公里。石兜水库上游最高山峰为笔架山,黄海高程893米,流域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库内形成一个狭窄小盆地,地貌类型大都属于低山丘岭,两岸丛山连绵,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黄土壤为主,土层较薄。2、水库概况坂头水库于1956年7月建成,大坝采用均质土坝结构,坝顶高程26.76米,总库容521万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1.36米,相应库容360万立方米,死水位13.26米,死库容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为161万立方米。水库溢洪采用宽顶堰无闸自由泄流方式,输水分左、右干渠和坂集管道三种方式,设计流量分别为3.5、2.5和1.5秒立方米,以解决沿途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9年底在坂头水库上游约两公里处建成了具有多年调节的石兜水库,大坝采用粘土心墙土石坝结构,坝顶高程49.26米,正常蓄水位41.76米,相应库容3227万立方米。后来为了提高水库的抗洪标准,于1964年至1966年进行第一次加固,1978年至1981年进行第二次加固,加固后坝顶高程变为53.86米,总库容8060万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9.26米,相应库容6280万立方米,死水位25.33米,死库容127万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45.26米,防洪库容为1780万立方米;左输水管道1原为石砌拱涵,后来加固时改为钢管,设计流量15秒立方米,右输水渠即高干渠现已废弃。1997年重新率定的石兜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曲线和水位~泄量关系曲线,详见表1-1、1-2。石兜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曲线表表1-1水位(米)25303540455055面积(万平方米)39117222319381443509库容(万立方米)7645712972652440764658854石兜水库水位~泄量关系曲线表表1-2水位(米)45.3464748495051泄量(秒平方米)01294214366539730市苎溪流域主要地段特征表表1-3地点流域特征石兜水库坂头水库集美水闸前李林渡槽下庄上房流域面积F(平方公里)59.367.3209.332.543.356.7河长L(公里)12.120.9河道坡降J15.38.112(‰)二、河流水系概况苎溪东溪发源于戴云山的老寮仑山麓,位于东经117°57~118°03′和北纬24°40′~24°46′之间,河长12.1公里,河道比降15.28‰。河流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所经之处在坂头水库以上为山谷,以下则为平原地区;流经后溪镇上房村同西溪汇合后,经后溪农场注入杏林湾水库至集美水闸后汇入大海。苎溪河流属于南方山溪性雨洪河流,溪流源短流急,洪水来势凶猛,一次洪水过程仅2—3天,汇流时间仅1-2小时。苎溪流域主要地段特征值,具体详见上表1-3。三、水文气象1、水文观测站苎溪东溪没有建立水文站,在坂头水库以上流域设有坂头、石兜、许庄、黄地、新岭尾等5个雨量站,并在1995年相应地建立了5个雨量自动测报点,但只有坂头和石兜两个站有较完整的日降雨观测资料。2、水文气象石兜水库所处流域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1℃,全年无霜,相对湿度77~79%,全年主风向为东风,平均风速3.4米每秒。流域降雨类型主要为台风雨和峰面雨,3~6月份以峰面雨为主,特别在每年的5~6月,由于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和北方南下冷气团在我省上空交绥而成的峰面影响,常会带来强降水天气(暴雨),给本流域造成洪涝灾害;7~9月份受太平洋台风登陆影响,常形成台风型暴雨,也是该流域成灾的主要雨型。3、年降雨量、年径流量3根据石兜站的多年观测资料统计,石兜水库年平均降水量1498毫米,最高年降水量为2238毫米,最低年降水量1013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65万立方米,最高年径流总量11718万立方米,最低年径流总量3152万立方米。降雨与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为不均,汛期即4~9月的降雨和径流量占全年的70%以上,具体详见表1-4。石兜水库站多年平均月、季降水量统计表表1-4月份123456789101112月降水量(MM)38.776.5109.9131.6199.0260.0207.92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