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授课教师:李晶晶单位:卢氏县朱阳关镇中心小学•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一、情境导入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问题: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二)理解题意一、情境导入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三)问题解决那么这道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一只鸡()条腿,()个头;一只兔子()条腿,()个头。鸡的数量+兔的数量=头的数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然后猜想一下:一、情境导入2141例一,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几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二、探究新知化繁为简,从简单题入手:鸡876543210兔012345678脚161820222426283032提问①: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二、探究新知1、列表法预设①:有3只鸡,5只兔。预设:如果笼子里都是鸡。(1)如果笼子里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比题目中少26-16=10只脚。(2)那么需要用兔换鸡,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有10÷2=5只兔。(3)所以有8-5=3只鸡。二、探究新知2、假设法问题: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什么发现?每多一只鸡,就少两只脚;每多一只兔,就多两只脚。“鸡兔同笼五步法”假设全小数,想乘算脚数;总脚数-所得脚数=总多数;大数-小数=差距;总多数÷差距=大数;总只数-大数=小数。二、探究新知2、假设法二、探究新知接下来我们回头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最初那道题呢?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1)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相当于脚数去掉了一半,还有94÷2=47只脚。(2)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3)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3、抬脚法二、探究新知3、抬脚法思考一下:用假设法能否解决这道题?()()()()古人的算法可以用下图表示:头…35353523…鸡脚…94471212…兔下减上脚减半上减下三、小结列表法(适用于数据较小的题)鸡兔同笼问题假设法(适用于所有题,尤其对于数据较大的题和变式题解决起来比较有优势)“鸡兔同笼五步法”抬脚法(比较难理解,了解即可)①如果都是龟,就有40×4=160条腿,比题目中多160-112=48条腿。②那么需要用鹤换龟,换上一只鹤,腿的总数就少2条,有48÷2=24只鹤。③所以有40-24=16只龟。预设:如果都是龟。四、知识运用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日本的“龟鹤算”问题就是从我国的“鸡兔同笼”问题演变来的。五、课外延伸(与大家分享小知识。)“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先传版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下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龟鹤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许许多多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