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平行线的性质(2)(第8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2.掌握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培养识图能力;2.经历探究平行线间的距离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1.掌握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平行线间的距离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1)如图,有一座山,想在山中开凿一条隧道直通甲、乙两地,在甲地一侧的隧道方向为北偏东41.5°,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乙地隧道按怎样的角度施工,才能使隧道在山里准确开通.(2)练习:如图,直线a∥b,∠1=54°,那么∠2、∠3、∠4各是多少度?-1-设计意图:本活动的两个问题都是平行线性质的应用,问题(1)是通过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2)的解决,需要用“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行为: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本次活动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运用能力;(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3)小组交流、合作的意识;(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问题(1)的解答如下:解: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乙地可以按南偏西41.5°方向施工,或按北偏西138.5°方向施工.生:问题(2)解:因为∠1=∠2(对顶角相等),又∠1=54°,所以∠2=54°.又因为a∥b,所以∠4=∠2=5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180°-∠2=180°-54°=126°(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二、讲授新课活动2问题:(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2)如图,AB∥CD,a=45°,∠D=∠C,依次求∠D,∠C,∠B的度数.-2-(3)如图,已知AB∥CD,∠B=40°,∠BED=100°,求∠D的度数.设计意图:本活动进一步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平行线性质的应用.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数学的真正用途在于应用,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展现和调动积极性的机会.师生行为: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评价.本活动中教师需重点关注:(1)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所求角的度数;(2)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3)学生能否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生:问题(1)解:如图,因为梯形上、下两底互相平行,所以∠A与∠D互补,∠B与∠C互补.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生:问题(2)解:如图,因为AB∥CD,所以∠D=a=∠45°,又∠D=∠C,所以∠C=45°.又因为AB∥CD,所以∠B+∠C=180°.所以∠B=180°-45°=135°.生:问题(3)解:如图,过E作EF∥AB(一般画虚线),因为AB∥CD(已知),所以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所以∠1=∠B,∠2=∠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因为∠1+∠2=∠BED=100°(已知),所以∠B+∠D=100°(等量代换).所以∠D=100°-∠B=100°-40°=60°.说明:本题中已有AB∥CD的条件,但BE、DE并不是它的截线,不是“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因此添加辅助线构成“三线八角”.三、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活动3探究: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个格子的方格纸.观察做出的方格纸的一部分(如图),线段B1C1,B2C2,…,B5C5都与两条平行的横线A1B5和A2C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探究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了解其合理性.通过此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师生行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教师在这次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