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想一想,提取词句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明确:(屏显。生齐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找一找,理解词句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老师适时归纳文言中的特殊用法:古今异义,“其”的用法,“然”的用法。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2.出示背景,再探桃源。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四、比一比,寻根求源1.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那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一起看看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记载。(屏显。师读。)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kuàijī),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海内十洲记》师:谁来说说东晋士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2.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这六个字该作何解?(屏显。)后遂无问津者。五、读一读,入景入情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亲自劳作,即使战乱不断,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我们再朗读一次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一下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六、写一写,表达感悟“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到当代的毛泽东,很多名人都有歌咏之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张炎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今天,我们入桃源,品词句,说理想,老师相信大家都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你们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