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小学、学前教学成果评选参评作品《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单位:韩城市实验小学姓名:陈逸蓉《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韩城市实验小学陈逸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节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三课时,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表内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余数这个概念,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它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发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求商,要用竖式算。并且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样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节课选用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是分到不能再分以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像、语言及数形结合等方式多方位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感知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从而来发现规律,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教学目标】1.通过平均分的活动,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试商,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3.通过分橡皮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2、正确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一盒橡皮、课本、笔、练习纸【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测法、操作和归纳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猜一猜)(1)猜一猜.出示: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好……(2)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猜一猜第10、17、31……个字各是哪个字?然后教师逐一作出回答,学生共同进行验证,发现老师说的很对,学生很惊奇。(3)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因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奥秘,想知道是什么吗?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能破解这个奥秘了。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分一分)(1)有6盒橡皮,数量不等(15、16、17、18、19、20块),每个小组各一盒橡皮。(2)小组合作:把你的哪一盒橡皮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该怎么分?有剩余吗?并在小组里交流分的过程。(3)合作把你们分的过程用图表示出来,并说出是怎么分的。(4)各小组轮流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发现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教师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分配有余,这就是数学中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列一列)(1)根据你所分的过程,能不能试着列出横式和竖式,学生试列,教师进行点拔。(2)评价所列的式子,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每个数各代表什么?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组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17下面写几?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3)指导列和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横式结果的写法17÷4=4……l怎样读这几个算式呢?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