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实力工业市县交流材料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省新兴的工业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战略,市域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紧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创新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发展难定位的问题目标就是动力,思路决定出路。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就会走弯路,增加成本,就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洞察形势,以科学的态度把握市情,以创新的思想谋求发展。一是明确战略定位。过去是传统农业大县。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原有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工业腿短、农业腿弱、财政腿软的现状,我市提出挖掘比较优势、实行错位竞争的理念,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商贸活市、城镇兴市”战略。在工作重点上,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工业发展为中心,工业发展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工业农业“一盘棋”,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市向新兴工业市转变的发展道路。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未来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巩固发展成果,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工业立市”,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升工业实力,建设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强市;更加注重“开放强市”,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工业增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商贸活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城镇兴第1页共6页市”,不断拓展城市骨架,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更加注重“支持三农”,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明确目标定位。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确保市域经济综合实力稳居省县域经济前10强,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县(市)前列,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五”末基础上再翻一番;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把我市基本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强市。力争到20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4%左右;财政总收入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累计达到21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三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兴旺既是强市目标,也是强市之路。要集中力量抓好产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把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做大,构建率先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培育壮大粮食、油脂、棉花、果蔬、水产品加工五大农产品加工业,扩大深加工能力,力争到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培育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率80%以上,奋力创建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抓“主体”、抓“品牌”、抓“集群”、抓“集聚”,继续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发展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不断提升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群发展,力争到20XX年四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酿酒工业基地、全省有影响的化工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纺织卫材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着力培植一批商业零售、物质经销、物流配送等大型骨干企业,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