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荀子学写生动的议论文湖北省十堰市竹溪一中吕小玲摘要:议论文的语言最忌模式化、僵硬化、千篇一律,本文从一个教学案例出发,探索向古人文章学习使议论文语言生动的方法,并用案例展现作文能力的升格,力图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议论文因其文体特征要求一定的结构及语言表达方式,高中生或因积累不够或因论证方法使用不恰当而易将议论文写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在众多真假难辨的所谓网络优秀作文中找范例,不如从中学语文课本出发,向大师们学习议论文写作的精髓,活学活用,一样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新课程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文单元荀子的《劝学》就是一篇典范之作。在上完《劝学》之后笔者布置了一篇小议论文──《小议晨读》,要求学生模仿写作,特别要求学习其中的设喻、排比方式,初见成效。学习荀子的《劝学》来作文,首先可以学习它简洁清晰的构思。议论文要完成三个“W”的任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劝学》一文围绕“学不可以已”集中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小议晨读》的构思也可以这样做,分为三部分:晨读的含义、晨读的重要作用、晨读的方法态度。学习荀子的《劝学》来作文更要学习文中设喻和排比的方式。设喻,也叫设譬,是一种说明事物或问题的方法,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说明对新的事物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通常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劝学》中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多处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中心观点。排比这种修辞手法在《劝学》中使用也较为突出,第三段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四个设喻形成排比,句式整齐,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