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七月的天山设计者:赵丹教材简析:本文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绮丽风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理念设计:《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法设计:情景教学法学法设计:阅读感悟法教学具准备:搜集的资料、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五)拓展训练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作业布置:读写文中优美的词句。板书设计:七月的天山进入天山凉爽水再往里走幽静树走进深处美丽花庞娟:我是从课题入手,交流查阅天山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梳理过程中,教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查阅资料的方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如:上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解题、了解作者,交流课前学生查阅的关于天山的资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总结。《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2、师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出示天山课件。……罗娟学习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行为不能省略,要在学习难点处充分地进行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这一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的写作方法。所以在教学我是课文第三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析,适时点拨的描写方法,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体会品味其他段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品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如:学习第三自然段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4)总结学习方法:作者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