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源头活水龙井市开山屯镇第一学校张媛读师范时,老师给我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当时对此并没有切身的体悟。走上教师岗位后才发现,原来这句话早已成为教育行业的流行语,甚至被用来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准。而且,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本学科知识如果学生知道但教师不知道,是一件很丢人的事。那么,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有关本课的学科知识问题,但教师答不出来,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答案无非有两种:一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回避直接作答,转而将问题踢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老师先不告诉你答案,课后看看你自己和其他同学能不能想办法解决。”;另一种处理方法是教师如实地告诉学生:“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老师回答不了,课后我们一起查阅资料来共同寻找答案。”这两种回答方式孰优孰劣?在目前的教育价值判断下恐怕很难一言蔽之。前者不够诚实,但维护了自己“一桶水”的尊严;后者很诚实,但很可能贬损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可能被同行当作“半桶水”的笑柄。最近,我就遇到了类似的“刁难”——在学习泰格特的小说《窗》时,文中写道:“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有学生问:两位病人到底生了什么严重的病?为什么连收音机都不能听?这个在备课时从未考虑过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令我有些手足无措。当时,我在赞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后,选择了上文中的第二种处理方法,但是,从学生略显失望的目光中,我知道了他们并不认可这个答案。课后,我通过查找资料,在下一节课上对这个问题做了简单的说明。虽然事后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效果却不及在学生提问的当口做出解释。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教学参考书中的注解只是备课时的一个参考,不是全部,我们需要深入研读和把握课文中的细枝末节,如此才能在学生发问前做好多手准备。之后,我在分析、讲解其他课文时,学生又提出了如下的一些问题——因为课前准备充分,所以这些问题都轻松地迎刃而解:学生们得到了问题的解答,而我收获了学生们的认可与欣赏。他们越来越喜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不管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还是文中某个词语或说法涉及到的课外知识,都成为了他们和我之间交流的谈资。我把这些课外知识汇编成了一本资料集,取名为《知识乐园》。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知识面也渐渐得到拓宽。再次品读“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句话,我扪心自问:从教至今,我的那桶“水”,现在还剩下多少?剩下的这桶“水”,水质如何?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学生会喝下我倒的这碗“水”吗?如何让学生自己找“水”喝呢?如果教师缺“水”,该如何补“水”呢?想到此,我不禁佩服那些为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贮备了“一桶水”的老师。试想,作为一名文科教师,能通读多少经典名著和现代时文呢?更何况,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一个学生一碗水,加起来很可能是N桶水了。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教师节之际,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重要的不在于教师是“一碗水”、“一桶水”还是“一潭水”,而在于是“死水”还是“活水”;在于教师是否可以用自己的“一碗水”换来学生的“一桶水”,即,引导学生将老师的“一碗水”变成自己的“一桶水”。1、《给儿子的一封信》和《致女儿的信》中都有类似这样的说法:十四岁,你正跨越一个界限……问:这个界限指什么?为什么以14岁为分界?这与我国宪法规定的“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即为成年人”的说法是否相冲突?西方国家成年人的年龄要求与我国有何不同?2、《明天不封阳台》中的“与狼共舞”是作者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的代名词。问:“与狼共舞”这个词语为什么用了“狼”,而不用其他的动物?……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好教师,要及时补“水”,知识储备要远高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如《菜根谭》中所说“要用万分的准备,教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