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美丽的流域读后感(一)每当读到张晓风的作品都会被她的淳朴的文风所打动,没有镌刻俊秀的文字,却有朴实无华的美感,总能打动心里的某个角落hellip;hellip;《六桥》这篇文章,被作者誉为苏东坡写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从宇宙混沌初开之时,海洋与陆地便唇齿相依,因而在海洋中慢慢滋生的陆地终于在某一天孕育出人类这种高级动物,当人在呱呱落地之前与水是如此密切,而后又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供应的物质源源不绝,你可以欣赏他的春华秋实,他的横岭侧峰,但人类不可能忘情于水。从胎儿时代就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水。一旦离开我们而去,日子就会变得很陌生很干瘪。表面上看似是在阐述着水和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实则表大她浓浓的乡愁。少小离家,乡音未改鬓已催,故乡载着他的童年,他的天真烂漫的回忆,当然这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古至今。譬如东坡六桥横绝天汉上,明代的袁宏道六桥杨柳一络,牵峰引浪,萧疏可爱。桥就似湖水的陆地,而湖就似陆地中的海洋自然而然的陆地与海洋相辅相成,最后总要归结晓风对于故乡那份浓重而深切的情意。所谓落叶归根无非就如此吧。不论后天生活或是周遭多么温馨,舒适,但如若除去外表浮华的东西,本质上还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你一个人身居异地,一旦重返故土,那种亲切之感便会油然而生吧,所以当张晓风再次站在六桥(六个桥洞把桥分成七段)时,她仿佛看见很多年以前东坡生前所写下的最美的一句诗hellip;hellip;因而心里的喜悦平静也无限的华美悠长。《月,阙也》是我认为此书中可感最多的一篇。从古至今,月总是很多事物的象征。譬如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少妇对塞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人类对于事物所寄予的美好愿望,抑或是浓重的哀愁hellip;hellip;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不仅仅是作者,我也深深爱着阙月。在文第1页共4页学专书的解释中阙即缺。何谓阙月。阙月即缺月。缺月虽然不及圆月那样看似完满,但却给人一种难于语言的美。那美似乎美得更加惊心动魄,美得更让人心醉hellip;hellip;况且人生在世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月亮亦如此,所以晓风会说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图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人们在感叹于圆月的完满时,却不晓得他们其实在被阙月的美惊羡着。早在古代的时候阙月就成了人们寄托感情的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的这种感慨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早已接受月非圆的事实。然而在我看来,月亮本身的残缺更无异于人生。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我们都要经历挫折,困难。然而,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磨难,无法像鲁迅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我却觉得经得起历练的人生才更完满,更辉煌。张海迪曾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深深的感染着我,我相信,人生种不论是失去,逝去,挫败,困难,打击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它不是丑陋与邪恶的花生,确实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你已到耄耋之年时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时,或许那些暴风雨更能散发出人生的光芒,更能震撼心灵吧。就像晓风说的那样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亮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刻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乐呢。(二)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风则相反,初读是柔,是华丽,是美不胜收,却句读处处透着一股子豪劲。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第2页共4页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