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课时计划主备人:周爽总序号___8___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型新授教师王双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查找资料以及课上教师点拨,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诗歌创作背景和律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朗读指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以及课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4.通过拓展诗句,学生能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评价任务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查找作者李白的基本情况,创作背景,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后介绍作者、背景和律诗相关知识。(检测目标1)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个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检测目标2)3、课前通过预习查找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诗歌的基本意思,讨论后明确三个意象的文学内涵。(检测目标3)4、通过关于诗句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学会简单赏析。(检测目标4)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杨花、子规、明月三个意象的文学内涵。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探究法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一导入一、导入(一)、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那么,我们能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呢?教师激情导入,介绍唐诗相关知识,学生聆听。导入部分以“解题”的方式导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由学生自由回答如:知道了人物王昌龄知道了王昌龄被贬官“左迁”知道了他们相距很远知道了这是一封信追问:这是谁写给谁的一封信?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一封信?引出作者和背景。板块二了解作者及背景,有感情朗读板块三了解整首诗基本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呈现评价任务1二、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三、背景介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教师呈现评价任务2四、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全班同学齐读。指名读。全班再次齐读,加深体会教师呈现评价任务3理解诗意1.结合书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翻译古诗,画出疑难教师展示大屏幕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学生了解作者教师出示课件。一名学生介绍,其他同学听读,了解写作背景。教师提示朗读语调和情感,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去做:1.参照注释,小组互译诗句2.不能解决的难点作好记学生通过预习收集资料互相交流,重点梳理板块四诗歌研读以及拓展延伸问题。小组合作展示诗句翻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呈现评价任务4五、诗歌研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1、你从诗的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2、指名读,思考:(1)第一句写了什么景物,分别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你从哪句诗可以看出这龙标被贬之地及其偏远?(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六、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借月表达相思的诗句?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能够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积累一首李白的诗。录,在班上交流3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用自己的话讲述一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