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谈自我管理》总结解读德鲁克纪念德鲁克(生平和作品的总体评价)题记:谨以此文纪念我最为尊敬甚至可以说最为崇拜的彼得·德ersonnamew:st="on"productid="鲁克">鲁克ersonname>先生。正是在他的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离开了让人羡慕的正大集团董事长助理位置,而选择了以独立咨询顾问的形式与企业展开合作,并在其中追求如马斯洛所说的“个人实现”。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先生与世长辞。可以想象,在中国又会掀起一股学习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热潮。德鲁克因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发明了“目标管理”,而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同时更是“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商业周刊》),一生著述颇丰。即使是在90年代,依然保持着“最年轻的头脑”(《福布斯》),不断有新作问世,“在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经济学家》)。其中,可以称之为“不朽名著”的作品就包括《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旁观者》等。这些作品都有了中译本,并在中国的读者中广为传诵,也因此使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但同时,面对着德鲁克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想,到底什么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我们应该如何辨证地理解他的思想,却始终很少有人进行过深入的讨论。笔者认为,德鲁克.鲁克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很多人把他翻译成“知识工作者”,但笔者更愿意将他直译作“知识工人”,以直观地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在这样的论述中,形成了德鲁克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这包括目标管理的思想、自我管理的思想、有效管理的思想等“知识工人”是德鲁克先生的发明。他在1959年发表的文章《明天的里程碑》中正式发明了这个词,其含义是指“把自己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而非体力或体能投入工作,从而得到工资第1页共7页的人。”知识工人区别于传统的所谓“蓝领工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思考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而后者则只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做事情。对知识工人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首先是“做什么”,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正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或者正如德鲁克所言,由于知识工人的出现,“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将可以这样被划分:前者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为如何做正确的事。”德鲁克是在对“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理论之父”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的“知识工人”理论的。德鲁克说,“泰罗常受人批评的缺点,就是他从未向他所研究的工人问其怎样提高和改善其工作的建议,他只是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梅奥也没做这项工作,他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告诫。在泰罗眼里,工人和经理都是‘笨蛋’。梅奥虽然对经理人员尊敬有加,但他却认为工人们是‘不成熟的’和‘不会自我调节’的人。”德鲁克认为泰罗和梅奥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研究的都是怎么让工人正确地做事情。德鲁克进一步论述道。“当泰罗在研究铲砂动作时,他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它是怎样完成的。’50年后,当哈佛大学的梅奥开始着手批判泰罗的‘科学管理’并代之以‘人际关系’的理论时,他的着重点也是同样的问题。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梅奥问道,‘连接电话设备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着眼点局限于制造和移动物件时,工作的任务永远是被视为当然的那种——他们都是研究‘怎么做’。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试图达成何种目标。’‘究竟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上摘自德鲁克1991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作品《新生产力的挑战》)。而在德鲁克的定义中,企业现在的员工(包括工人)事实上都是“知识工人”,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一旦他们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做,那么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第2页共7页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