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概论》学习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此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二者是统一的。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其人类社会的第1页共14页物质性体现在:①人类依赖于物质社会。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由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含义。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①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客观性。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发挥的条件(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哪几点。):含义。又称主观能动性,指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9.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第2页共14页(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其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其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在: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且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此二者相互关系如下:①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