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山的那一边》经典影评集《爱在山的那一边》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执导,PawelOkraska/MonikaKrzywkowska/MichalSiecz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爱在山的那一边》影评(一):一一二二宗教和医学,都是为了生命的把戏,一个是让你看淡失去,一个是极力挽留存在。关乎选择,在科学与唯心之间。喜欢这样一菜两吃的做法,同时剪辑的是《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是以老医生垂死的视角切入。同类的还有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与《父辈的旗帜》,一次事件,两个角度。《爱在山的那一边》影评(二):回归日常生活挣扎于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的人,在别人眼里往往是“逃避的,脆弱的,生性敏感的”。他不仅要面对最大的敌人--自己,还要面对无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痛楚。他自问:或许灵魂上的寂寞感根本就是一个理论上的迷题,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精神病的,那就太不值得浪费时间了。可是,某个时候我们又很清楚,那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部分在活动,不容置疑的真实。怎样对日常生活重新发生兴趣,克服一切皆无意义的感受,是继续活在认人世的出路。男主角说:他们活的像蔬菜一样。哥哥反问道:你知道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吗?男主角反对避孕,坚持不和女朋友发生关系,以至于被人嘲笑。在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之前,在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之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别着急放弃它们。天使尚且羡慕人间的生活。把曾经错过、正在错过、即将错过的日常生活捡起来,好好体验,哪怕上帝造人是个错误,也要亲身体验他老人家究竟错在哪里。敏感而不脆弱,面对而不逃避。所谓“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爱在山的那一边》影评(三):说说这两部电影年轻人菲利普犹豫不决,面对“上帝”的驱逐(他想进修道院,却至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上帝的召唤),几乎崩溃,最后在朋友的帮助和自己的醒悟中自救,开始寻找“日常生活的快乐”,爱也在上帝这座大山的阴影之下释放出来,在那一边找到了真爱。年老的伯格医生有主见而果决,在他身上包围着绝望的虚无,却散发出肯定的光芒,笑中带着悲怆,悲中带着从容,在无望治愈的恶疾中,平静离开人世。伯格医生给菲利普以及作为观影者的我们的启示,即不是宗教,也不是医学,换句话说,不是选择题,不是令人窒息的非此即彼。不信仰上帝的他对上帝的了解不逊于神父,所发出的置疑也令神父无法回答。但当他肯定的说滨死前夜上帝来过时,他是超越的,超越了海德格尔意义上沉沦的“被抛”者;不是上帝眷顾了他,而是他把握住了上帝。伯格医生与神父让我想起《鼠疫》里的里厄和帕纳卢,如果伯格医生愿意,我倒是很想把他加上“反抗英雄”的称号。但这个人物明显比人道主义战士里厄更为有趣,虽然在鼠疫的大灾难背景下谈论有趣也许不怎么合适。里厄在危机时极力对抗腐朽的政治,伯格医生只说:“我不是党员。”幽默下隐藏的是无可救药的绝望。《鼠疫》批评“上帝”赞同那让无数生命死亡并消逝的灾难,扎努西借伯格医生之手的批评更为彻底,他说:“(因为上帝)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被禁止的。”是的,“生命宛如恶疾”,世界早已不值得救赎。虽然节奏舒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可不是温情脉脉的励志片,还记得伯格医生前妻的丈夫吧,在伯格医生和前妻面前人模狗样,却是诱导菲利普吸毒的畜生。我更愿意相信伯格医生对这一切早已知晓,不过让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而已。个人最欣赏的台词“不过是空间旅行的燃料”,说的是生命。为此伯格医生借用契诃夫的故事来为自己饱满丰盈的生命画上句号。波德莱尔《恶之花》末篇一首题为“旅行”的诗歌里有这么一句,“啊,死亡,老船长,时间到了,快起航”,献给我喜爱的伯格医生。《爱在山的那一边》影评(四):生于安乐死于安乐《生命宛如恶疾》(2000)《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在陶街淘到的这张DVD,封面绝不吸引,只是碟套上“波兰电影大师扎努西经典作品”这行小字很诱人,于是买下。波兰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