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模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XX县区公交公司、XX县区神峰汽贸有限公司、XX县区洲际汽车维修厂、XX县区蓝天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一汽大众合众汇金等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提升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特色专业,使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将本专业建成适应我市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满足汽车维修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专业现状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1999年,毕业生已达1000多人,每年招收的新生稳定在100人左右,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学校现有汽车驾驶标准实训场地、汽车仿真模拟室、汽车电气设备仿真室、汽车电气实训考核区、汽车发动机维修车间、汽车发动机电控维修考核区、汽车底盘维修车间、汽车钣金车间、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实习场所及设备。师资和实训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的需求。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三段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普通教育的内容之外再加上专业内容,其弊病是学生学了不少课程,只是应付单科考试,却不会融会贯通,甚至由于不愿死读书或认为学了没有用而不爱学习。不少学生正是这个原因,成为学习差生,进而心有旁骛,变为学习、纪律双差生。而且,职业教育的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第1页共3页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技能的动手难,造成企业对我校学生并不热眼相看,不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实习,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或不适应工作岗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也是我们近两年在一直思考的问题。2、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立足服务我市汽车修理、服务和生产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几家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学习要求的企业,与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形成“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作用,把企业的主体作用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使企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作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在汽车实训车间完成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的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三学年下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借助社会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服务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原有的课程体系第2页共3页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文化课开设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礼仪、书法、物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文化、汽车概论、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技术;专业技术课开设的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